相声大师马季,原名马树槐,改名还是侯宝林的主意。侯老说马树槐这个名绕嘴。做个演员,名字应该响亮一点,笔画少一点,这样人家容易记住。那时候,正在放映匈牙利喜剧电影《牧鹅少年马季》,现成的,我说就用这个得了,借人家点仙气。侯先生一听,说“好,这个行。” 改名以后马季可谓是在表演事业上顺风顺水。
一次演出改变一生
马季小时候是上海某家织造厂的学徒,很早就喜欢上了相声。1953年,马季正式考入新华书店华北发行所,当上了一名卖书员,每月27元钱的工资和工人阶级的称号,已经让当时的马季欣喜若狂。1956年,全国职工业余曲艺汇演中的一场表演改变了马季的一生。同时被刘宝瑞、侯宝林两位大师相中,并把他调到了中国广播说唱团。
马季刚入行时的条件和环境是得天独厚的,团领导决定侯宝林、刘宝瑞、郭启儒、郭全宝四位大家共同培养这一个人,其中侯宝林为责任老师。当然老师多了也不一定是好事,侯宝林、刘宝瑞就为了争这个徒弟,使马季在两人中间很为难。
马季和侯宝林矛盾起源
可怕的动乱“WG”到来了,侯宝林被扣上“反动艺术权威”的帽子,马季也被定为“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”。那时马季只能在北京扫厕所,刷标语牌。马季回忆说“当时的造反派我觉得很坏,他们来回挑拨离间,造成我们师徒之间很多误会。” 有一次,批斗侯宝林,批斗会上说侯宝林创作的有的作品是替蒋介石张目,有的作品是用自然主义手法在这里宣扬资产阶级糜烂的艺术。没想到侯宝林反反复复,总共说了四次“都是马季写的”。(北京坊间流传很广的一段:马季给造反派出主意,不要让侯宝林开口说话,上来就打。从此,侯宝林被打得很惨,据说马季还亲自上前打了师傅两个嘴巴。有次在香港演出,有记者问及此事,马季没有否认,场面非常尴尬。)
师徒二人回避“打人事件”
十年动乱结束过后,马季和侯宝林修好,侯宝林更是在83年春晚当着全国观众的面指着马季说,他是我的徒弟。一次香港演出侯宝林还告诉马季到香港之后我的段子你都可以演。侯宝林的几句话,马季永生难忘。
有人就“打人事件”问过侯宝林,侯先生也不正面回答,他说,别问这个了,旧社会徒弟打师父有的是(从这句话的逻辑关系看,显然是打过)。那么马季到底打没打过侯宝林呢?马季在采访时说:“我觉得没有这些,就没有生活;没有这些误会,没有挨骂,没有谣言,就前进不得,任何人都是。” (马季显然回避了提问,这意味着应该打过侯宝林)
侯先生临终前,马季去看他,侯先生拉着马季的手只说了一句话:“马季,相声的即兴发挥千万不能丢掉啊,它是咱们相声的主要技巧。” 两位大师毕生都以“把笑声和欢乐带给人民”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,他们也因此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与喜爱。望两位大师在另一个世界可以真正的冰释前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