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启儒(1900年-1969年),出生于北京市,相声表演艺术家。
郭启儒出身贫苦,幼时读过六年私塾,酷爱相声,二十三岁曾在北京鸿奎社学演文明戏,二十五岁拜刘德智为师学说相声。民国十四年至二十九年(1925至1940年),他曾与相声名家刘德智、焦德海、张寿臣、于俊波、焦少海等在北京天桥、先农市场、东安市场、隆福寺等处撂地演出。他晚年曾说:“那时候,甭管什么活,许我不使,不许我不会。”
民国二十九年起,他与侯宝林合作,为侯宝林捧哏,在天津南市燕乐戏园首次联袂献艺,一鸣惊人。又经电台广播扩大了影响,声名大震,成为当时颇负盛名的五档相声之一,当时被天津知识界誉为“文明相声”。他与侯宝林自天津返北京后,在西单游艺社、上海游艺社和凤凰厅演出,每天日夜两场,上座非常好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1950年他参加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,致力于相声的改旧创新,并讲课教学,培养青年相声演员。1955年调入中央广播说唱团。在广播说唱团工作的十多年间,他与侯宝林一起加工表演了许多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,同时对一批旧有传统节目进行了重新整理加工,翻旧出新,成为他们脍炙人口的代表作。其中《关公战秦琼》曾受到毛泽东、周恩来、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誉,成为传世精品。他与侯宝林还参加过电影《方珍珠》、《游园惊梦》的拍摄,串演角色。他们合说的相声大部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存有录音。
侯宝林、郭启儒
郭启儒在与侯宝林合作的二十来年间,专事捧哏。他一贯主张“捧哏要蔫,逗哏要欢”。他为侯宝林捧哏一丝不苟、严丝合缝,尺寸、火候恰到好处,既起到了烘托作用,又不喧宾夺主,以自己的“蔫”反衬出侯宝林的“欢”,以自己的“冷面”托出侯宝林的“火爆”,以自己声调的低沉浑厚来显示侯宝林的高亢激越,以自己“云遮月”的嗓音与侯宝林金石般的歌喉形成强烈对比,以自己憨直朴实的表演风格来突出侯宝林机智幽默的艺术特色。两人配合默契,相得益彰,成为对口相声表演艺术中不可多得的黄金搭档。后辈相声演员马季尊崇他为“捧哏巨匠”。在具体捧哏技巧的运用上,郭启儒除很好地继承了递火点鞭、烘云托月、火上浇油、穿针引线等传统技法外,还创造了画龙点睛、锦上添花等新技法,丰富了捧哏艺术的表现手段。
郭启儒在曲艺界德高望重,同行尊称“老郭爷”,他提携晚辈,言传身教,马季、李文华等都受益匪浅。同行都说老郭爷忠诚厚道,从不追逐名利,在金钱和荣誉面前肯吃亏。他勤俭持家,谦虚谨慎,人品杰出,圈里圈外有口皆碑。相声界将郭启儒的人品、作风归纳为“绿叶精神”。
郭启儒重视传统相声遗产的挖掘整理工作,1961年他亲自口述了即将失传的稀见传统相声《熬柿子》、《抢三本》等共十三段,被作为资料记录和保存了下来。
郭启儒于1969年去世,享年69岁,其亲传弟子有全长保、佟大方、于连仲、李福增等人。他的代表节目有《熬柿子》(单口)、《关公战秦琼》、《夜行记》、《戏剧与方言》、《改行》、《打电话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