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炳昶,1931年生于北京,朝鲜族,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,国家一级演员,1959年拜杨海荃为师,学习捧哏艺术,沈阳曲艺团一级演员,曾当选沈阳曲协主席,沈阳市文联副主席,创作演出了许多现代和传统相声节目。
金炳昶是北京人,自幼喜爱相声,经常到西单启明茶社或天桥去听相声。北京著名的相声演员高德明、绪德贵、侯宝林、郭启儒,天津的常连安、常宝堃父子的相声他常听,并谙熟于心,学会了不少段子。
1950年,他从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参军,分配到东北军区搞营房建筑。这时候,他结识了杨振华、杨金声、王海江、周印金等沈阳市一些较有名气的业余相声演员,经常同他们一起到工厂、工地去表演。1957年,他又同杨振华、王志涛等六人正式拜老艺人杨海荃为师,经常出入“相声大会”,逐渐成了沈阳相声界的“名票”。
金炳昶(右)
1961年,金炳昶调入刚刚成立的营口市说唱团任相声队队长,第一次成为了一名专业的相声演员。尽管说唱团成立了,但是人手不足一直限制着发展,特别是相声队的演出,每次都要靠袁阔成讲评书才能撑起场面。无奈之下,金炳昶调回沈阳,加入沈阳曲艺团相声队。“文革”结束以后,金炳昶再次回到沈阳曲艺团,并与杨振华等合作,逐渐迎来了自己相声事业的顶峰。
杨振华找到金炳昶后,惺惺相惜的两个师兄弟一拍即合。他和杨振华共同创作并合说的第一个作品就是《好梦不长》,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,接下来的《假大空》、《下棋》、《东京客人》、《动物世界》等,更是把相声特有的辛辣讽刺功能推向巅峰。在业内他们被誉为全国相声演员里“语言逻辑性最强的一对”。在观众心中,他们是沈阳相声与北京相声、天津相声形成“三足鼎立”辉煌的缔造者。
在“黄金搭档”被拆散之后,金炳昶先后和于琪、常佩业、贾承博、王平、孙伟等相声演员合作。“那时我们都处于事业的爬坡阶段,知名度很有限,都以跟金老合作为荣。1984年,我和他表演的相声《临死之前》获得了全国相声比赛的创作和表演一等奖,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个奖项。从某种程度上说,我们这些演员的成名,有自身的努力,也有金老的功劳。”常佩业说,“在观众眼里捧哏最简单,其实不然,逗哏的若没有捧哏的给垫砖儿、搭桥、递肩膀头儿和掌握分寸、火候,一段相声就很难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。七分捧,三分逗,绿叶比红花更重要。”
杨振华、金炳昶
说起印象最深的一次演出,金老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就是去通化那次‘非法演出’嘛!”那时,曲艺团的演员是不允许自己出去表演赚钱的,但是有一次通化方面邀请杨振华、金炳昶过去演出,一场演出的费用是300元,这个数字在当时相当于一台黑白电视了。金炳昶和杨振华想得挺简单,就去了。谁知道这件事被团里知道以后定义为“非法演出”,并要从他们两人的工资里扣除,导致了这对黄金搭档的暂时分别。“杨振华当时就不干了,自己走了。我又不想走,那扣钱就扣吧,”金炳昶回忆说,“不过当时团里很担心我也走了,其实只扣了第一个月的25元,就没有再扣过。”
回忆这一次演出,年过七旬的金炳昶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,“效果太好了,一进城市路两边都是大标语,‘欢迎杨振华金炳昶来通化演出’,那大字块跟‘文革’时的大标语一样大,从来没有接受过这么隆重的欢迎。”他用效果好宣传好收入好这九个字来形容这次演出,这件引发了不小风波的事件在这么多年以后留存的多是美好和有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