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声是咱们国家土生土长的一种民间艺术,历史悠久。也可以说生在旧社会,长在新中国的一种艺术形式。一般认为于清咸丰、同治年间形成。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、说书等艺术之长,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说明事理,使人在轻松和愉悦中感其深刻的蕴含。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,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;以“说、学、逗、唱”为主要艺术手段。
“画锅 ”
相声艺人常说:“相声”二字所指相貌之“相”,声音之“声”。把相声艺术诠释成摹拟形态和声音为主要特点的技艺,现在看来有些以偏概全之嫌。相声一词,古作“象声”,历史上口技表演多在布幔中进行,“隔壁”而听,故称“隔壁戏”又称“隔壁象声”。以口技为主,在中间穿插人物故事,制造笑料,有别于一般的口技。和今天的相声艺术不尽全同。经华北地区民间说唱曲艺进一步演化发展,并融入了由摹拟口技、说书等曲艺形式而形成。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。至民国初年,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为单口笑话,名称随之转变为相声。后逐步发展为单口相声、对口相声、群口相声,综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。经过多年发展,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之一。
“白沙撒字”
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:北京天桥、天津劝业场、三不管儿和南京夫子庙。相声艺术源于华北,流行于京津冀,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。是扎根于民间、源于生活、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。相声鼻祖为张三禄,著名流派有“马(三立)派”、“侯(宝林)派”、“常(宝堃)派”、“苏(文茂)派”、“马(季)派”等。著名相声表演大师有马三立、侯宝林、刘宝瑞等多人。二十世纪晚期,以侯宝林、马三立为首的一代相声大师相继陨落,相声事业陷入低谷。
“撂地”
2005年起,凭借在网络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的传播,相声演员郭德纲及其“德云社”异军突起后,又出现了“第二班”、“嘻哈包袱铺”“西安青曲社”等众多相声茶馆。使公众重新关注相声这一艺术门类,实现了相声的二次复兴。
相声虽然是一种笑的艺术,但是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”,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萌发、繁衍和成熟的历史。相声的艺术手段并不单调,“说学逗唱”这四门功课每一样单拿出来都是数年修来的功力。正是这些为相声事业奋斗的艺术家们,带给我们开心,带给我们欢乐。
注:2008年相声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