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奎珍(1912-1992)天津人,文革前系天津市红桥区曲艺团相声演员。在马三立、侯宝林等众多相声名家的传记中都提到他,并非常赞赏他的艺术造诣。
刘奎珍从艺时演唱太平歌词,后改说相声。30年代拜师焦少海,曾和杨少奎、刘广文、佟浩如等在河北区鸟市演出相声大会。他曾为马三立捧哏,二人赴南京等地演出,受到南方群众好评,因其表演艺术精巧,深得马三立赞誉。解放初期,曾为配合“三反五反”,创作相声《打老虎》、《卖对联》。1956年加入天津市红桥区曲艺团,是主要演员之一。其表演有着浓郁的天津风味,说、学、逗、唱,样样优秀,活路宽,包袱脆;其风格沉稳,效果炽烈,包袱奇特,耐人寻味。
刘奎珍不仅单口好,对口也好。他也算是相声界的一位“怪才”。因为得了喉疾,嗓子突然失音了,也就是说不了相声了,可他就不信这个邪,硬是天天锻炼发声,也出现了奇迹,在较短的时间里吐字发音恢复了。可是他的嗓音沙哑了,用沙哑的嗓子说相声,观众不但不反感,反而倒具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吸引力,其魅力就是来源于他的技巧。
当时曲艺团为了多创收,让他和杨少奎二人每人顶两个月的书场,就是一个人每晚演两个半小时的单口相声,俗称使“腕子活”。而且,根本就不给准备时间,头一天通知,第二天就演,这是相当有难度的。可是真绝,他的一部长篇《刘罗锅下江南》整说了两个月,而且,他还说:“再延长一、两个月也没问题”。那时,曲艺园子已改成计时收费,曲艺演出是十分钟二分钱,评书表演是十分钟一分钱,观众可以随时出入。后来书场里边的观众都挤不下了,于是又挪到了鸟市的“百鸣曲艺厅”,并改成十分钟收二分钱,这使得许多评书艺人都非常羡慕,行内更是对他二人刮目相看。相声界不会忘记他,因为他是在用生命之躯为相声,特别是为“文哏”相声艺术的大厦添砖加瓦的人。
侯宝林曾说:“我们这辈儿的相声艺人中,有一位造诣高的,就是天津的刘奎珍。别看直到现在,他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,可是内行都知道,他有不少的口头创作,比如他的《画扇面》,多好啊!可是大伙儿都说这段儿时,他就改了。他思维敏捷,善于把生活中的幽默加工成相声的包袱。传统相声方面,他尤其在单口上独具特色,拿手曲目有《古董王》、《解学士》、《君臣斗》、《贼鬼夺刀》等。
刘奎珍于1992年去世。他的代表作有《新旧婚姻》、《补袜子》、买手纸》、《画扇面》、《吃包子》、《看病》等。